澳门贸促局:争取今年举办700至1000项会展活动******
中新网澳门1月11日电 (记者 李亚南)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11日发布消息称,贸促局代主席余雨生10日在工作交流会议上表示,局方将全力推进多项措施,争取于2023年举办700至1000项会展活动,务求恢复至疫前一半或以上数量。
据介绍,澳门贸促局10日与澳门五个会展业商协会进行工作交流会议,联动业界资源共同筹划今年行业发展,携手推进会展业加速复苏,结合周边行业持续发挥“迭加效应”。
余雨生在会上表示,配合各项利好因素,局方将全力推进多项措施,按贸促局“会展竞投及支援‘一站式’服务”的最新工作进展,已落实在今年有多项千人会议于澳门举行,其中一个会议规模更达万人以上。
未来贸促局将联动澳门业界及综合休闲旅游企业,结合各方特点及客源网络,共同招揽及竞投国际性或区域性的专题会展活动在澳门举办,同时吸纳更多跨国企业来澳门举办年会、企业峰会、大型专题展览及产业博览会。另外,积极培育“产业+会展”新业态,借助品牌会展活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同时透过“CONFEX”(以展带会、以会带展)、“商务休闲旅游”等会展新模式,达至商务旅游一体化,从而延长会展客商逗留时间,加强会展业的拉动效应。
在拓展国际客源方面,贸促局将于今年1月底到葡萄牙里斯本参与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年度大型活动,向UFI及各地区出席之会展业负责人推介澳门会展优势。此外,贸促局计划在今年3月与澳门会展业界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参与UFI另一年度重点会议。
多位会展业商协会与会代表均表示,免核检“通关”、便利商务签注等利好政策为澳门经济、会展及商务活动的举办打下“强心针”,今年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对澳门会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将与社区经济、中小企发展、青年就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努力发挥会展业的动能,令澳门更多方面共享发展红利。(完)
多措并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作者:任晓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发展方向,释放出夯实国内基本盘、打造内需新动力的发展信号,为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回到正常轨道、实现整体性好转提供了重要抓手。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当前,多措并举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畅通、拓宽、稳固劳动力收入渠道和路径,提振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意愿。通过深化劳动力市场化一体化体制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能够促进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要素流动,并加快完善本地劳动力输出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劳动力工资收入水平。同时,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创新创业帮扶力度,增加农村经营性收入。
其次,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消费扩量增质。党的二十大后的首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前提就是要改善消费基础条件。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消费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夯实居民消费基础。通过加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提质换挡,在更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同时,推动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不断升级。要发挥传统产业规模大、配套齐全、消费带动力强等优势,夯实消费需求主力军地位。同时,深入推进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渗透,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实现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着力实现消费与投资的结构升级。
再次,推动供给侧需求侧结构升级,释放巨大国内需求潜力。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破解“卡脖子”难题,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体制机制,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面向光伏、新能源汽车、能源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消费和投资需求,释放巨大国内需求潜力。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消费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完善有关新能源汽车消费、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加大新兴产业消费投资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和城市流通体系短板,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快递配送,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促进产销高效对接。
此外,进一步扩大国内投资规模和强度,持续激发国内经济增长潜力。通过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发挥基建投资在阶段性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统筹中央、地方政府财力,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地方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更加积极高效财政政策和更为灵活便捷货币政策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向民生补短板领域项目倾斜,并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倾斜力度。
要实施好以工代赈、政府购买等重要工程项目,以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充分发挥其重要载体作用。一方面,增加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数额,提高政府投资额度,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增加有效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充分挖掘相关项目主体投资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和贷款贴息政策,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2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