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友们在隧道内清淤。 陈星衡 摄
隧道清淤是个脏活累活,安洪生总会照顾年龄大的师傅们,让他们从事淤积装袋等劳动强度小一些的活,自己则和年轻工友们干最重的“转运”活。他们提着沉重的编制袋、挥舞着胳膊,三步并两步的把编织袋一袋一袋地往轨道车上“甩”。有时候清淤时候受条件限制,需要把手伸进冰冷的淤积里,一把一把将淤积从侧沟中掏出来。
“带了两层口罩,都挡不住这黑灰。”作业时灰尘飞扬,大家都戴着口罩、手套、帽子等,口罩夹层都是黑色的印记,每次清理淤积他们都要挥动铁锹千百次,来来回回要走几万步。来一趟秦岭隧道不容易,为节约作业时间,安洪生和他的工友们带着干粮上“战场”,一干就是一天。
走出洞口,早已过了中午饭点、大伙摘下口罩,就着隧道里的冰水简单洗了把手脸,便席地而坐吃起了干粮。6个小时的奔波,每个人的脸上都形成了一道道黑色印记。“虽然又脏又累,但是每当走出隧道,看到一趟趟列车安全通过,再多辛苦都值了。”安洪生说。(完)
内蒙古发现一处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遗址******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获悉,近日,考古人员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专家初步确认,该遗址为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新石器时代遗迹。这是该地区第二次发现此类型新石器时代遗址。 图为遗址地表发现的石刀。(受访者供图) 新发现的遗址位于察哈尔右翼中旗库伦苏木。据了解,当地牧民在路过此地时发现一片荒地,寸草不生,地表上还散布着一些零散的、形状奇特的石器。 随后,考古人员对此处进行调查发现,该遗址地表上有大量的砍砸器、石磨板、石刀等石器,有的石器形状比较完整,还有一些贝壳类和陶器的碎片。专家初步确认,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迹。 察哈尔右翼中旗文化与旅游局文物管理所所长刘雪峰介绍,这些新的发现对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探索仰韶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记者:勿日汗、哈丽娜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彩云网地图 |